在豫西南的南阳市社旗县,有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很多农民围着他问这问那。在全县1200平方公里的广阔田野上,到处留下他的足迹,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爱戴,他就是社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退休高级农艺师杜学云。
杜学云1952年出生,1973年参加工作,2017年退休。40多年如一日,奋战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驻村科技服务“优秀专家”、“最美乡村”农技推广员,感动社旗十大人物等。退休后仍发挥余热,继续奋战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继续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先后利用各种培训平台为农民传授小麦、玉米、花生高产、优质、多抗栽培技术,指导农民脱贫致富。4年来共为36个农民培训班讲授小麦、玉米、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农民脱贫致富,培训人数达2100人多次。他常说:“我生在农村,是农民的儿子,能用自己学到的技术知识服务于乡亲、服务于生我养我的这片黄土,这既是我农民情结的回归,更是一名退休科技工作者最后使命”。
农民眼里的及时雨
2019年11月中旬的一天,李店镇下郭村无公害蔬菜生产合作社的十多棚黄瓜出现了严重的病情危害,合作社董事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杜学云打了电话,老杜立即骑着电动车来到生产基地。“杜老师你看我这几棚黄瓜秧苗叶子中部有多角形病斑,一见太阳就像薄纸一样,这是啥病?”杜学云对叶片仔细看了几遍,开出了“药方”。病斑周围有褐色晕圈,而且有黄褐色粘液流出,这是细菌性角斑病,建议使用50%氯溴乙氰尿酸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加多酮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者86.2%铜卫士800—1000倍液加氟吡肟菌脂800倍液喷雾防治,4—5天一次,连喷2—3次。10多个大棚黄瓜病情很快得到控制、恢复生机。合作社董事长激动的说:“您真是俺村农民的及时雨啊!”
农艺师杜学云在田间地头为庄稼把脉治病
2020年,老杜指导赵河区庙岗村贫困户李德群种植豆角2亩多。4月底,豆角出现叶霉叶枯病。老杜了解情况下,骑电动车跑了近20里路到李德群豆角地仔细观察后,开出“菌绿通”生物制剂配方,连喷2遍。病情得到控制,每天收摘豆角300—400斤,销售收入500—600元,解决了豆角早衰难题,豆角收获期延长了两周,每亩增收1500元。得到李德群一家的感恩致谢,并实现一年脱贫致富。
苗店镇张营村种田大户毕永栓,种土豆600亩,在杜学云全程技术指导下,获得土豆平均亩产7500斤的好收成,亩均纯收入4200元。从整地、施肥到播种覆膜,从病虫害防治到叶面施肥,从控旺助壮到抗旱浇水,杜老师一环扣一环共到田间指导20多次,深得毕永栓的信赖和感动,他逢人便夸杜老师真是俺农民的贴心人。这只是杜学云退休不忘“虫情测报”服务生产的几片花絮。
社旗县位于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既适于多种农作物的南引北繁,更适于多种病虫害的滋生、蔓延和危害。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开展防治、控制危害,确保农作物安全生长和增产、增收的关键性基础措施。农作物病虫测报是一项与酷暑烈日和雨雪、风霜、雨露为伍的田间作业性工作。多年来,杜学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在田间进行观察调查,夜以继日地进行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综合各项资料发布《病虫情报》。杜学云长期患有腰间盘突出和坐骨神经痛,常年累月地强忍病痛,每天坚持骑自行车跑几十里甚至百多里外的田间调查病虫发生动态,为发布病虫情报和适时指导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特别退休后一年多加班加点,整理30多年的虫情测报资料10多万字,准确率达95%。为接替者指导全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奠定了基础,为全县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不忘初心办好“老杜课堂”
杜学云退休后不忘初心,不但坚持常下乡,指导农民科学种田,还在县电视台黄金时段开办了“老杜农业课堂”每周一期,自2020年4月至今已开讲16期,主要讲小麦、玉米、花生等高产栽培技术,深受农民欢迎。晋庄镇吴青村移民杜老九,听了杜老师讲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种了6亩多小麦,切实加强管理,在今年前期干旱、中期低温多虫害、后期干热风加条锈病危害的大灾之年,平均亩产1300多斤。他感激地说:“多亏了杜老师的农业课堂和细心指导,让我掌握了小麦高产技术获得了高产和增收。”
在办好老杜技术课堂的同时深入乡村,利用小麦、玉米、花生等高产观摩现场会开展技术培训,每年都在20期以上。退休四年来先后接受农民技术咨询500多人次,解疑释惑生产技术难题120多项次。兴隆镇后门里行政村楼房自然村农民王恒去年春季种了3亩花生,通过老杜电话技术指导,科学施肥、选种、精细防虫治病,最终花生获得平均亩产1256斤的大丰收。王恒逢人便说:“俺的花生能高产,多亏了杜老师的参谋指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杜学云虽已退休进入古稀之年,但他不忘初心,矢志不移仍把党和国家关心农民之情全部注入农民期待收获的土壤,使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